尼克松访华40周年   分类:其他 | 上传于: 2020-02-10 15:14:18
1."G-1075
音乐:电影《美国往事》音乐
glm制作2012.3.19
" 2." 尼克松访华:改变世界的一周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作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首位踏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的美国总统抵达北京,开始为期一周的访问。毛泽东在其抵京数小时内与其会晤,会面时间由15分钟延长至70分钟。其后尼克松又参观访问了中国北京、上海和杭州。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著名的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而这份诞生于笼罩在冷战阴霾时代的公报也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3."步下飞机的尼克松夫妇 。
" 4."步下飞机的尼克松夫妇。
" 5." 1972年2月21日中午11点30分,美国总统尼克松一行乘坐的“空军一号”专机准时降落在北京东郊机场。中外记者早已等候多时,无数镜头都在静候着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当两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时,周恩来意味深长地说:“你的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
" 6." 1972年2月21日的这一瞬间被无数镜头定格。第二天,站在周恩来身后那位高大的翻译——冀朝铸几乎出现在美国所有的报纸上。奇怪的是,在中方发表的所有照片中,周恩来的身后却变成了王海容,原本是冀朝铸的位置变成一小块空白。冀朝铸说,他是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知道自己莫名其妙地“消失”的。而若干年后,尼克松的女儿朱莉特地给他寄来了美国记者所拍的照片,冀朝铸又“回”到了总理身旁。这个小插曲似乎也是那个时期国内复杂政治斗的微妙体现吧。
" 7." 此前,周总理特地要求,“小冀近一点,每句话都得准确地听清楚,准确地翻译”。然后,冀朝铸替尼克松翻译出了那句有名的话:“我是跨越太平洋与中国人民握手。”
" 8."冀朝铸替尼克松翻译出了那句有名的话:“我是跨越太平洋与中国人民握手。”
" 9."尼克松、周恩来握手。
" 10." 据合众国际社记者德克·霍尔斯泰德回忆,当尼克松访华的消息传出时,美国新闻界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强烈兴趣。在全美各地的新闻编辑室里,人们激烈地争夺着参加这一历史性旅程的名额。 接下来的两三个月间,白宫新闻办公室收到了雪片般的随团报道申请。每当美国总统出访,随访记者团一般都有150到200人。但这次,中国方面严格限制人数。经国务卿基辛格亲自出面协调,中方最终同意让87名记者和几十名技术人员随行。 “突然间,一些非技术人员——副总裁、总裁、执行制片人等,全都挤了进来,以‘音效师’、甚至‘电工’的身份报名。”美国广播公司的汤姆·贾里尔说。“一位年轻女士走近行政部门的某个官员,半开玩笑地说,谁要是能让我随尼克松前往中国,我就愿意陪睡。”担任基辛格助理的理查德·所罗门,如此描绘争夺名额的激烈程度。
" 11." 可是,弗兰克尔登上飞机后发现,来自几家电视网的好几个副总裁也在飞机上,没有担当任何实质性角色。众所周知,电视媒体需要更多的名额分配给技术员和摄影师,“但每家电视网竟然都派了一堆闲人。很明显,整个行程的侧重点是为电视报道提供方便,而来自纸质媒体的我们少数几个,只是陪衬而已。我感到无比愤慨!” 《华盛顿邮报》也不受待见,该报1971年秋关于“林彪事件”的一篇报道,曾引得尼克松勃然大怒。在尼克松看来,报道任何中国不喜欢的东西,都可能令自己的访问泡汤。因此,当尼克松看到该报记者出现在名单上时,立刻将其划掉,并特别批注“绝对不行”。最后,还是在白宫新闻秘书齐格勒等人的劝说下,《华盛顿邮报》才没被打入冷宫。 启程的那天终于到来时,记者团的飞机上充满了召开超级派对般的气氛:“哇!我终于上飞机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丹·拉瑟回忆道,“我正前往中国,一个封闭了那么多年的国家,这种感觉就像要离开地球,飞往宇宙深处的某个星球似的。”
" 12."尼克松、周恩来握手。
" 13." 人们都不会忘记那个经典的场景,尼克松总统走下飞机,向周恩来总理主动伸出手来,两人握手长达一分钟,很快,此画面经由电视信号传遍了全世界。 事实上,在总统的专机抵达以前,美方记者团90多名记者,早已在机场待命。他们当中,既有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这样的电视媒体,也有《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这样的纸质媒体,都是尼克松本人从200多名报名者中挑选出来的。 合众国际社记者德克 霍尔斯泰德回忆说,“他们(美方)拥有两架白宫包租的707客机,一架是TWA707型机,命名为‘你好一号’;第二架是‘泛美帆船’,它被命名为‘你好二号’。” “空军一号”17日从华盛顿起飞,先到夏威夷停留数日,再抵达上海。和此前预计的一样,21日上午11时30分,尼克松的专机终于降落在了北京的天竺机场。 选择在11时30分这个时间,也是尼克松精心安排的,按照中美时差,此时恰好是美国东部标准时间星期天晚上10时30分,也正是电视观众最多的时候。尼克松选择在这一时间的目的无疑是希望让更多的人能够见证他所创造的这一历史时刻。
" 14."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丹 拉瑟注意到,尼克松在飞机落地之前,就已经开始小心翼翼做准备了。“当尼克松总统走下飞机的时候,我心里非常清楚,他肯定考虑到了。我不知道他是否在镜子前面练习过—但是他肯定考虑过当舱门打开的时候他确切地应该怎么做,从飞机上走到扶梯底端确切有多少步,在扶梯底端握手的程序应该是怎样的等问题,”丹 拉瑟说道。 尼克松夫人身上的红色大衣也格外引人注目。这也是精心考虑的因素之一,由于在当时,大多数人的衣服都是灰、棕和黑等颜色,尼克松夫人这件红色的大衣显得格外显眼,传达出一种热情和友好的感觉。 在舱门打开的那一刻,尼克松夫妇挽着手走出专机。随后,总统尼克松抢先一步走下舷梯,主动向周恩来总理伸出右手,两只手有力地紧握在了一起。通过电视的转播,全世界都看到了尼克松和周恩来的历史性握手。
" 15."周恩来总理陪同尼克松总统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
" 16."机场欢迎尼克松的仪仗队。
" 17."仪仗队机场欢迎美国总统尼克松。
" 18."周恩来总理陪同尼克松总统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
" 19."仪仗队机场欢迎尼克松。
" 20."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走下著名的“空军一号”飞机,与前来迎接的周恩来总理亲切握手,这一场景被定格为中美领导人冰释前嫌的经典镜头。在照片之外为两位领导人担任翻译的就是冀朝铸。昨天,谈到这段历史冀老难抑激动的心情,走下座位讲解:“尼克松总统走下舷梯,他还没有踏上中国的土地手臂就伸了出来,总理马上迎上去,我也跟上去。我知道自己不能站得太近,也不能站得太远。”冀老说:“我直到现在都记得很清楚,尼克松总统当时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是跨越太平洋与中国人民握手’。”尼克松女儿朱莉女士马上接着说,“您可能不知道我父亲在飞机上问了些什么,他问身边的工作人员周总理是否穿了大衣。反馈回来的消息是周总理穿了大衣,所以我父亲也穿了大衣走出飞机,这可能也是为了体现平等吧!”
" 21."" 22."" 23."中美领导人合影。
" 24."中美领导人合影。
" 25."" 26."中美领导人合影 。
" 27."中美领导人合影 。
" 28."周恩来和尼克松夫妇步入宴会厅 。
" 29."周恩来、尼克松握手。
" 30."" 31."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方欢迎宴会。
" 32."欢迎尼克松总统的国宴 。
" 33."欢迎晚宴上周恩来总理致辞 。
" 34."欢迎晚宴上尼克松总统致辞 。
" 35."欢迎晚宴上尼克松总统致辞,周恩来在台下聆听。
" 36."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方欢迎宴会 。
" 37."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方欢迎宴会 。
" 38."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方欢迎宴会。
" 39." 令美方头疼的,不是美食,而是茅台酒。在基辛格看来,这种烈性酒“不做飞机燃料太可惜了,是因为它太易燃”了。负责为尼克松安排日程的秘书表示,在与周恩来碰杯祝酒之前,尼克松已经被提醒不要真正喝中国的烈性酒茅台,只要举起杯来碰一下嘴唇即可。 基辛格还透露,尼克松结束访问中国回到华盛顿以后,曾经向他的女儿特里西娅演示过茅台的厉害,他把一瓶茅台倒在碗里,点着了火,火并没有熄灭,碗炸开了,吐着火苗的茅台流满了整个桌面,差点就在白宫酿成火灾。
" 40."周恩来和尼克松举杯致意 。
" 41."周恩来和尼克松总统夫人共同举杯。
" 42."尼克松夫人的背后,周恩来与基辛格互相敬酒。
" 43."尼克松和与会人员举杯敬酒。
" 44."尼克松和与会人员举杯敬酒。
" 45."宴会中军乐团演奏尼克松最喜爱并在就职仪式中选择的曲目《美丽的亚美利加》。
" 46." 晚宴最后,尼克松总统还做了一件 “不寻常的事”:他穿过宴会厅,走向演奏的中国乐队,致谢并大加赞赏——晚宴上,乐队除了演奏中国乐曲,还特地奏了一首美国民歌《美丽的亚美利加》。这首歌显然经过了精心挑选:它是尼克松的心爱之曲,并在其总统就职仪式上演奏过。
" 47."" 48."八十万人连夜扫雪,硬是扫出一条通向长城的路.。
" 49."" 50."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登上长城,笑言自己从此就是“好汉”了。
" 51."尼克松在北京十三陵游玩 。
" 52."尼克松、周恩来交谈 。
" 53."周恩来总理同尼克松总统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谈。
" 54." 朱莉: 当时我父亲与周恩来关在屋里进行秘密会谈,而我母亲则在外面进行外交活动,她与中国老百姓见面、参观十三陵 、走访医院、与孩子们在一起、在北京饭店品尝佳肴,是我母亲真正地看到了中国的方方面面,美国人通过我母亲的眼睛看到了中国。
" 55."尼克松夫人参观北京饭店厨房。
" 56."" 57."" 58."" 59." 当周恩来乘车去钓鱼台拜会尼克松的时候,尼克松、罗杰斯、基辛格等人,在楼厅门口迎接。学习娱乐新闻。握手之后,对比一下娱乐焦点。尼克松满脸笑颜地帮助周恩来脱掉呢子大衣。这个细节经过电视转播,遭到美国观众的亲昵赞赏。
" 60." 朱莉:另一件有趣的事情是:这是美国总统最后一次出国访问途中没有乘坐空军一号。我父亲建议从北京到杭州,他乘坐中国的飞机。我不相信在他之后,还曾有过任何一个美国总统再乘坐过外国的飞机。我父亲那样做是为了表明:既然我是中国人民的客人,我也自然应该是中国飞机上的乘客。 顾:从大的方面讲是划历史意义的,这小的方面也是创造了历史的。从此再没有一位美国总统访华时坐中国的飞机。 章:俄国的螺旋桨飞机,那架专机是周总理的专机,的确对美国总统来说要有好大的决心,而且对中美关系寄予这样大的期望,才能够决定上一架中国的专机。这架专机是俄国制造的螺旋桨飞机,也就是伊尔-18型飞机。
" 61."" 62."" 63."西方记者在中国百货商店购买纪念品 。
" 64."" 65."" 66."" 67."" 68."" 69." 离开中国的那个晚上,尼克松举行答谢宴会。 70.宴会厅里,主宾席的大圆桌可以坐二十人。尼克松及夫人、基辛格都由周恩来陪同坐在这里。桌上摆着在中国堪称登峰造极的美味佳看,还摆有特制的熊猫牌雪茄烟,精制的烟盒画着可爱的熊猫。周恩来对尼克松夫人帕特称赞:“总统和你都能熟练地用筷子。” 帕特笑着说:“为了来中国,我们在白宫都学着用筷子呐。” 周恩来指着摆放在桌上的熊猫牌香烟盒对帕特说:“我想送给你这个。” 帕特大为吃惊:“你说……烟么?” 周恩来笑了,向帕特解释说: “不,不是烟,我说的是熊猫。我们要送给你们两只熊猫。” “ 哦!”帕特惊喜地对尼克松说,“理查特,周恩来总理说送给我们两只熊猫!真的熊猫!” 这个镜头通过通讯卫星传到美国,正好是在早晨的新闻节目中播出。这天,在美国的街头,家庭里,办公楼内,企业里,人们都在议论着周恩来送熊猫。《纽约时报》评论说,“周恩来真是摸透了美国人的心思。”《华盛顿邮报》评论,“周恩来通过可爱的熊猫一下子就把美国人的心征服了。”
" 71."1972年2月28日,周恩来在上海宴请到访的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 。
" 72."" 73." 张朝阳(搜狐公司总裁兼CEO)回忆: 那年我8岁,住在西安郊区一个小镇,那时的传播也不是特别发达,所以我们只能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因为当时没有电视,过后几天有新闻纪录片、新闻简报。以前对我们来讲是美帝国主义,现在突然美国的印象开始变得正面了一些。我当时那么小,也没有想到当时在北京所发生的事件,对我们这代人未来有如此大的影响。因为我当时想很多哥哥、姐姐,很多大孩子都是毕业以后要上山下乡,我也想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没有想到我一九八六年就去美国了。到现在不可想像,现在我们可以坐在中国在运营一个公司,而且这个公司在美国的股票市场上市,中国人可以来买美国的股票,这个历史变化太巨大了!我本人整个生活的几十年见证了这样的历史。
" 74."glm-10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