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动画就跟给角色写人生剧本似的,想让观众对角色掏心掏肺,得在各个环节下足功夫。咱们拆开了、揉碎了慢慢说。
1、角色模样里的“小心思”
角色长啥样可不是随手画画那么简单。你看那眉眼的弧度、嘴角的高低,全都是传递情绪的信号灯。设计一个胆小怕事的角色,不能让他整天挺胸抬头、眼神犀利。微微佝偻的背、动不动就左右乱瞟的眼睛,这些小细节一加上,角色的性格立马就立住了。观众瞅一眼,心里就有数:这人怕不是遇事就想躲。
2、故事得扎进生活里
光有好看的皮囊可不够,角色背后的故事才是重头戏。要是讲个角色突然有了超能力,一路开挂,观众可能就图个新鲜。但要是讲他家里出了事,只能咬着牙扛起责任,从啥也不懂的毛头小子,慢慢变成能独当一面的大人,这种故事就像从生活里抠出来的。观众看的时候,难免会想起自己在困境里摸爬滚打的日子,一下子就和角色共情了。
3、角色间的“人情世故”
角色和角色咋相处,这里面学问大了。他们平时怎么聊天,遇到矛盾怎么处理,都藏着情感的钩子。两个好哥们儿因为一点小事吵得不可开交,后来一个偷偷给另一个帮忙,另一个发现后红着脸道歉,这一来一回的拉扯,观众看着看着,可能就想起自己和朋友闹别扭又和好的场景,心里跟着暖乎乎的。
4、画面声音都是“气氛组”
动画里的画面颜色、背景音乐,那都是烘托情绪的高手。画面一片灰扑扑,再配上闷闷的音乐,不用角色开口,观众就觉得心里沉甸甸的;要是画面亮堂堂,音乐也跟着欢快起来,快乐直接从屏幕里往外冒。这些元素搭配好了,角色的情绪能成倍放大,观众想不被感染都难。
5、有点“毛病”才招人疼
千万别把角色塑造得太完美,有点小缺点反而更讨喜。就跟现实里一样,哪有十全十美的人?角色偶尔犯犯迷糊、耍耍小性子,观众看着就觉得亲切,感觉这角色就像身边的朋友,有血有肉的。
说到底,想让观众和动画角色产生共鸣,就得把角色当真实的人去“养”。从外貌到性格,从经历到日常,用各种细节、故事、氛围,一点一点敲开观众的心门。等观众看动画的时候,不再觉得自己是局外人,而是跟着角色又哭又笑,那这个动画的情感表达就算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