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MG动画的时候,转场要是没整好,看着那叫一个别扭,画面跳来跳去的,观众都得被搞懵。其实,想让作品连贯起来,转场这块有不少门道,下面就掰开了揉碎了跟大家唠唠。
一、图形“变形计”,转场超自然
图形转场就跟玩变魔术似的,不过咱不用那些花里胡哨的词儿。简单来说,就是让画面里的图形变个样子,带着观众进入新场景。比如,一开始画面里有个圆乎乎的气球,正飘着呢,这时候气球慢慢拉长、变扁,等它再定下来,直接就变成了下一个场景里的信封。观众的眼睛就跟着这个图形的变化,不知不觉就到了新地方,一点都不觉得突兀。或者找俩长得像的图形,上一秒是弯弯的彩虹,下一秒出现弯弯的小桥,形状差不多,场景切换就顺溜多了。
二、颜色“接力赛”,过渡超丝滑
颜色转场就好比一场接力赛,前一个场景把颜色“接力棒”稳稳传给下一个场景。要是前一个画面全是绿油油的草地,想切换到火红的晚霞场景,就可以让绿色一点点变淡,掺进点白色,变成浅浅的绿,再慢慢加进红色,等红色越来越浓,晚霞的场景就自然出现了。观众看着颜色一点点变,眼睛就适应了,场景切换也就没那么生硬了。
三、元素“瞎溜达”,转场带节奏
运动转场就是让画面里的东西“动起来”,带着观众的眼神到处溜达。比如说,画面里有个小方块,从屏幕左上角“嗖”地一下飞出去,等它再冒出来的时候,直接就到了另一个场景里。或者让动画里的角色做个动作,像伸个懒腰,在它伸懒腰的功夫,场景就换成新的了。这样靠着元素的运动来转场,整个动画都跟着活泼起来,观众看得也带劲。
四、遮罩“玩把戏”,场景无缝换
遮罩转场就像是给画面变个小把戏。拿个形状,像个大圆圈,从画面右下角慢慢变大,一点点把原来的画面盖住,等整个屏幕都被这个圆圈填满了,它再慢慢缩小消失,新场景就露出来了。还有用线条的,一条直线从画面左边“爬”到右边,把原来的画面遮得严严实实,等线条到头了,新场景就出现了,看着可有意思了。
做MG动画的时候,把这些转场方法摸透了,根据动画讲的故事、想要的风格,挑合适的转场方式,保准能让作品看起来顺顺当当的,观众看着也舒服。